作者:陈国环
来源:一针video
一、选择:定战略要懂得“出局看局”
企业应该怎么制定战略?很多人认为企业战略就是取舍的问题。在我自己操盘了两家公司后,我发现取舍问题是第二位的,因为很多小企业根本就没有取舍的机会。
比如对于一家200人规模、营收1个亿的公司,有啥可取舍的?要是说不做这个主营了,那你告诉我做什么?取舍是属于大公司的,只有当业务形态太多时,才必须学会放弃和取舍。
对于我们95%以上的中小企业来说,做战略的第一步是选择,不是聚焦、不是取舍。但在做出战略选择之前,要先懂得“不选择”什么,这就要先看那些死掉的公司,只有当直面“死亡”时,才知道静下来思考自己真正想要什么。
我关注新经济比较多,重点探讨一下新经济公司。这些公司的死亡率非常高,并不是说它们没有钱,它们的钱非常多,但包括像王思聪的熊猫直播基本上也死掉了。这是为什么呢?这背后都是战略的选择问题,你到底想做什么?终点要走向哪里?一问三不知。
去年无人货架在3个月时间内出现了3000多家公司,血战3个月全部死亡,一下子烧掉了几百亿资金。其中大部分死于行业竞争。许多无人货架头部公司的战略是“快速点位大战”,高速扩张。但是这种盲目扩张,却忽视了这个行业最核心的特点——货损率。一些公司的货损率竟然高达30%,最高甚至达到40%。而行业本身的毛利率平均也就10%多,它这样怎么能赚钱?肯定会走向困境的。
在这种新赛道上,战略优劣直接决定了谁将最终胜出。可惜的是,大多数公司都是从生意的角度切进去的。只有极少数企业一开始就真正思考清楚自己要怎么做。大多数企业都认为“我先活下来最关键”。这个没错,但活下来并不意味着知道未来怎么走,很多人都没去想这个问题。
那么,该怎么做战略选择呢?就是我经常说的,做战略选择要懂得“出局看局”。百动不如一静,一静不如一思。在做企业的战略思考时,要以局外人的眼光去审视,只有这样才能把问题看得比较透。这也就是马云说的:因为我不懂,所以我成功。
要学会培养“以终为始”的战略思考逻辑,站在产业终局的角度回过头来看现在,问题一下子就很清晰了,就好比如果你希望孩子未来上名校的话,你就需要了解要为此储备什么能力。
具体来说,以“出局看局”的心态来做战略选择,只要搞明白这3方面就够了:
第一,行业趋势、行业增速问题。
目前这个行业是夕阳行业,还是朝阳行业?这不能简单地只看增速,比如去年16%的增长今年变成13%时,企业家就要去思考明年是不是会变成8%?不能在一个即将死亡的夕阳行业中做企业。虽然有可能存量市场看着还很大,但在走下坡路时是很难做出来的。
一定要选朝阳行业,看行业每年的增长速度是不是会持续叠加。王兴当年做美团时,刚开始增长率只有25%,整个市场规模是25亿左右,后来逐渐变成40%、50%多的增长速度,5000多亿的总规模。选择是非常重要的,如果行业趋势没看明白,贸然跳进去就是把钱带进去、人带进去了,就有可能出不来了。
所以第一步要把行业趋势看透,行业现状如何?未来增长速度怎么样?背后的逻辑是什么?这很重要。
第二,行业容量有多大。
这决定了你创业的最终极目标。你的员工为什么要跟着你走?许多员工是有伟大志向的。为什么那么多人跟着马云走?2000年时,马云就说我们要做全球最伟大的公司。当时谁最伟大?google、苹果、微软。所以,企业家的愿景有多大,企业里的人才层次就有多高。
我曾经看过一家企业,核心成员由好几个斯坦福大学归国的科学家博士组成。聊完以后,我知道这家公司可以成长为500-1000亿美元的大公司,但他们的愿景太“烂”,创始人只是说要做100亿美元的规模。
所以作为创始人,有义务告诉你带领的员工我们在做一件什么样的事情,这件事情将会有多大规模,最终要到哪里去。就像马云告诉阿里巴巴的员工,阿里要做那么远一样。阿里现在有一个新战略——成为第五经济体、10万亿的交易额,这都是以前没提过的,过往只说我们要做中国互联网前三。这些“虚的东西”都是需要创始人跳出来思考的。
第三,服务的关键用户。
企业的用户在哪里?找到用户以后,要看用户的关键痛点在哪里?痛点有很多,但就像一个人只有脑死亡才叫死亡,只有一枪打中脑袋才算打中要害,打手打脚都死不了,所以要找到关键用户的关键痛点、关键细节,这都是战略思考最核心的东西。
企业的战略是不是已经足够达到用户的关键心智?创始人要去想这一点,天马行空地想,但是求证要小心。这就是曾鸣教授常说的一句话“大胆设想,小心求证”。阿里创业的每个阶段都是这么一个个选择的结果。
想好了这些关键点后,找一个最细的细节点,先投一笔小钱进去试试,不能一下子就投几个亿进去。我辅导过一家公司,做房地产出身的,账目打开一看,上面有100多亿,打算做一个项目,一开始就投资4个亿。我跟他说你肯定做不起来,结果烧了3年钱把4个亿都烧完了,也没做起来。先弄一点试试嘛,干嘛直接把大批资金砸进去呢?
曾经有一位战略学教授讲过一句话,让我印象深刻。他说:如果你的战略是错误的,你团队的执行力越强,越能把人类带入万劫不复的地狱。
所以,做战略的第一步就是选择。选择是一种很强的能力,没能力的公司才会“撒盐”。因为最容易的就是不选择,看别人怎么做我就怎么做,但若是没有精准化、细化的选择,就会导致企业的战略失去竞争力。这是我要讲的第一部分。
二、聚焦:找到支点,让它成为风暴中心
做战略的第二步是聚焦。聚焦的核心点,就是要找到一个支点,让它成为“风暴中心”,企业所有资源都围绕着这个“风暴中心”,力量就会变得强大。
我到赶集网时,它账面上剩余的资金已经不多了,只剩3000万人民币,需要马上进行融资,快速地把业务做起来。在这之前,赶集做了房产、招聘、租房、服务、二手车等10多种品类。连广告词里也说“啥都有”,但“啥都有”等于“啥都没有”。
所以我到赶集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换战略。当时我们每晚都在讨论,哪一个环节才是能够撬动整个平台的核心点?房地产市场很大,gdp第一名;服务市场也不错,有很多创业公司逐渐开始做服务;车市挺好,gdp第二名;招聘市场好像也可以,猎聘网、中华英才网等好多公司都在做。
入口到底是什么呢?最后我们讨论下来,觉得一个人从学校毕业,肯定要先去找工作,找完工作才有钱去租房子、买车、享受各种服务。所以我们最后从招聘切入,聚集所有资源砸向招聘。这相当于之前花了10来亿、基于全品类战略的广告白打了。
所幸最后做成了,那年春节我们把所有品类的广告都转向了招聘,招聘业务的单日流量从2000万暴增至最高9700万。
所以,做战略的第二步就是聚焦。我经历过好多公司,大多都死在过于贪婪。创业要懂得拒绝贪婪,要有取舍。太贪的人是很难成功的,要懂得自己要什么,然后先要什么、后要什么,是有一个节奏的。
马云早期创业也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,犯过很多错误,什么都干。在做b2b平台聚焦之前,阿里还做过3个业务,其中包括帮其它公司建网站,但最后全都死掉了。
最终,阿里决定只做外贸这个单品。当时中国最大的是内贸而不是外贸,外贸只有120万家企业,在整个5600多万家企业中是用户最少的。阿里选择聚焦外贸这个频道,并且只做出口信息的提供,交易、外贸流程等其它服务都一概不做,只做一样。
在当时互联网不发达的情况下,只能建直营体系、直销团队,中供铁军就是在那种时代背景下产生的。在业务聚焦后,阿里又把所有资源都聚焦在出口供应商身上,最终做成了。当时阿里没有做淘宝,也没有做支付宝。要是做双战略,阿里也是要死掉的。这就是阿里为什么会谈取舍和聚焦,因为资源是有限的。
另外,企业在做完战略聚焦后,就要去思考如何匹配相应的运营模型。绝大多数公司失败的原因,不是因为产品创新不足,不是因为战略不够聚焦,而是因为运营错配,这个比例高达89%。
运营模型匹配不是点状的、局部的,而是一个系统化、全局化的运营工程,是包括财务、技术、产品、营销、人力资源等多个因素的聚合,把它们捏在一起、卷进来,共同为战略聚焦的核心点服务。
举个例子,当初我在赶集确定了战略聚焦招聘这个品类后,组织结构立马据此进行了同步适配。所有其它频道的员工同比例下降,大部分员工都调到招聘部去,财务、技术等人员也都过去。80%、90%的技术人员都去开发招聘频道,把招聘产品做到极致,不断地优化迭代、靠近用户心智。剩下的频道留一两个员工维护。
最后发现效果出来了,我们在用户端的反馈是最好的,用户的第一反应就是“蓝领招聘先上赶集”。赶集那个月招聘业务的营收环比增长400%,竞争对手58同城是70%的增长。同一个市场,我们打出4倍的增长,他们只打出70%,这就是聚焦的魅力。这是我要讲的第二部分,战略要聚焦。
三、击穿:找到支点扎进去,形成“强竞争壁垒”
在做完战略选择、聚焦后,做战略的第三步就是击穿。就像马云所说,“战略就是必须找到一个极细的******,用一根很细的针使劲扎进去,拼命地捻,把它扎透为止”。
绝大多数优秀企业的成长,都有这样一个选择、聚焦和击穿的过程。阿里巴巴是从b2b起家的,但它是在b2b成为“大奶牛”后才开始做淘宝的,把做b2b的优秀员工都调到淘宝去,并且b2b业务不断地给淘宝输钱,集中所有资源铺天盖地打广告,最后才能把e-bay击退。就是这么个逻辑——找到战略聚焦的支点后,先把它做到“击穿”为止。
把业务击穿的目的,在于形成“强竞争壁垒”,比如让人一购物就立马想到淘宝,谈到手机聊天一下子就想到微信,就是这么个逻辑。这是公司走出来的关键核心。否则,公司要是在尚未形成真正强大的、有绝对优势的、可复制的东西时新开业务,实际上是一种逃避。
俄罗斯这个国家也是这样。它的gdp才2万亿美元,资源非常有限。但它重点突破核潜艇和洲际导弹两方面,其它武器不太行。结果最后它的导弹是最厉害的,一发导弹可以打到1.6万公里之外,而美国的导弹只能打到1.25万公里外的地方,包括它的核潜艇也很厉害,就是把这两样做到了极致,所以其它国家不敢动俄罗斯。
创业也是一样。我的战略课程很简单,就是3个关键词:选择、聚焦、击穿。没那么复杂,关键是要想透、想清楚,毕竟人都是惰性思考的,常常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盖战略上的懒惰。所以,做战略的3个步骤,就围绕着看选择对不对、聚焦有没有聚焦、击穿怎么去击穿,这就够了。
以我过往的经验,赶集、瓜子二手车,包括我辅导过的其它公司,全都是按照这3个关键词来做战略的,增长速度非常快。我辅导过一家公司,刚接手时是1亿人民币的估值,1年结束后增长到了30多亿,交易额也从2000万突破到7个亿,暴涨34倍。
另外,好的公司战略一定要讲完后就能让员工记住,这样才能往下推动和执行。战略要是太复杂、太不近人情,或者太理想化,员工是理解不了的。你是董事长、ceo,应该把困难留给自己,化繁为简、化难为易,把简单的留给员工,这样他们就容易吸收和理解公司的战略了。那么,其实基于上述“选择、聚焦、击穿”这3块来做就行了。
这是我要讲的第三部分。
四、往后30-40年只有两个趋势
做战略的三大核心要素“选择、聚焦、击穿”,还不足以形成有未来感的战略。只是说在目前情况下,还可以普遍适用,让你的公司能够活下来。未来要想胜出,还需要在战略上进一步升级。商场如战场,研究军事史能够得到诸多启发。
1991年的海湾战争,改变了全球所有军事大国对军队战略的重新升级部署。这场战争有什么特点呢?
1991年,伊拉克突袭科威特,带着10万大军,坦克师、装甲师、步兵轰轰烈烈地进去了,仅用14个小时就拿下了科威特。这是历史上典型的集团军作战方式,以苏式为主的集团军作战。这代表着上一代的军事思想,就像我们企业战略做出来了,选择、聚焦同时也击穿了,就可以了吗?打个问号。
那么以美国为主的多国联合部队,又是如何攻打号称百万雄狮的伊拉克部队呢?
第一步,先通过空中制导,干扰切断了伊拉克所有的通信系统,伊拉克的指挥系统一下子就瘫痪了,所有伊拉克的军队变成各自为战、群龙无首的状态。
第二步,美国从航空母舰、驱逐舰里发射导弹,精准地砸到伊拉克各自为战的装甲师上,所有坦克瞬间瘫痪。短短几天时间里,伊拉克损失10万精兵。美国在这时候才派出地面部队清扫战场。
这就是典型的战略升级。企业未来在自己的战略基础上,一定要进行升级,否则即使做了“选择、聚焦、击穿”还是会死掉。
往后30-40年只有两个趋势:
一是智能化,比如ai、大数据等新技术。企业要结合自己公司的情况,想办法把智能化融入进去;
二是物联网,也就是万物互联。
这两点是下一波的浪潮,一旦出现领头公司,都会比现在的阿里巴巴、腾讯、谷歌要大。这里面就会存在企业的需求升级。大家又赶上了好时机。所以我经常说,中国真正的创业才刚刚开始,几乎所有行业都可以重构一遍,要用变革的视角来看行业。
我们再来看阿里巴巴,它一直都在做战略升级。马云曾在内部组织会上讲过,阿里一定会创造3家过1万亿美金的公司。底气来自哪里?就是战略升级。
第一个升级是工具升级、工具赋能。
通过支付宝往外走,把全球用户逐步地圈进来。现在澳大利亚、日本的很多商店都支持支付宝。假设整个支付宝全球化后,比如全球72亿人口中,有50亿人都使用支付宝,都黏在阿里的支付端口上,那么每个人1块钱就是50亿,100块钱就是5000亿。阿里通过工具赋能,让自己的用户无限拓展出去。
第二个升级是系统升级、系统赋能。
除了工具外,阿里在******做了那么多的东西,比如出行、医疗、餐饮、大数据等等,最终是要围绕什么来展开呢?那就是逍遥子张勇上台后,阿里强力推的系统“商业操作系统”,目的是把全世界的商业模块化、系统化,用底层数据算法来驱动全球商业的精准匹配。
比如以后你要做工程,其实很简单,通过这个系统的算法算一下,哪个地方的工程管理水平最高,一调就出来了;哪里的水泥最便宜、质量最好,一秒就能知道精准的数据。这是未来的世界,类似进驻了安卓、苹果系统,这就是战略升级。阿里要做的事情,往往让前面的人听不懂、看不懂,最后惊呆在那里。
现在这个传统时代,马上就要过去了。我们做企业的一定要从终局角度来思考商业逻辑,企业的战略升级要做到什么程度?比如说以后ai、5g赋能餐饮行业后,还会是现在的玩法吗?肯定不是了。可以做个美梦畅想一下:未来都靠智能机器人,不管你到哪里吃饭,嘴巴一呼唤,一下子就到面前了。
所以,未来战略升级的两个角度供大家思考,一个是工具赋能,一个是系统赋能。大家做战略要在“选择、聚焦、击穿”做扎实的基础上,再来做这两个升级。简单分享到这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