问:冯叔,在很多场合,您都鼓励年轻人去创业,去做自己喜欢的事业。我现在的工资太低了,想辞了职去创业,您能给我提一点建议吗?
冯叔:我觉得首先得明确一点,创业不等于赚钱。不能说,「我没钱了,所以去创业」,这不行。创业是一种生活态度,是一种活法,是人对自己梦想的执着追求,也只有这样创业才可能挣到钱。
我告诉你一个数字,全中国工商注册的经营单位差不多有 3 千万个,其中 240 万个是国企、政府企业,剩下的全是民营和外资企业。这么多企业,存活率是多少呢?平均下来,存活 5 年以上的不到 7%,能活到 10 年以上的不到 3%,这就是生死规律。
换句话说,平均算下来,100 家公司,10 年以后,就只剩下3家了。所以,创业能等于赚钱吗?甚至可以这么说,创业在大概率上等于失败。
今天我们知道的这些能活 10 年、20 年、30 年的企业,都是大家的标杆,所以会有很多人关注。但要仔细算这笔账,就知道存活率实在是太低了。有的创业者还想让自己的公司变成华为那样卓越的企业,那成功率就更低。靠什么成为华为呢?那得有多大的愿景,需要付出什么样的努力?打个比方,出家并不等于成为释迦牟尼,出家等于小和尚,要成为释迦牟尼,还得经受无数的苦,所以要靠信念。
真正的创业者都是有自己的信念、使命、愿景。能够发多大的愿力,扛得住多大的打击,才能成就多大的事业。
如果你认为创业是你自己的使命,你有创业的梦想,那么你去创业,你会是快乐的,你也能在困难面前坚持下去。如果你是想去赚钱而创业,很可能你会天天后悔。
我们公司曾经有一个员工,想赚大钱,借了钱去创业,但是生意做赔了,要还钱,老婆不给,说要还房贷,再要钱,老婆就闹离婚。这就是把创业变成了痛苦,没有乐趣。
所以,我觉得,如果你要创业,你得想好了,这是一种「死不回头」的事情。我特别喜欢崔健唱的两首歌,《一无所有》和《死不回头》。创业就是这样一个过程,从一无所有开始,然后一辈子死不回头。
如果你有这样的信心,那你就创业。如果没有,只是想赚点钱,那还不如不创业,好好上班也挺好的。上班也不丢人,稳稳当当地把事情做好,把自己的家庭照顾好,不担惊受怕,也是一种人生。创业不是所有人的人生,是那些执着于梦想的人的人生。
问:您觉得创业是一种人生,我们去看那些创业成功的企业家们,有的五十多岁就退休了,把企业交给接班人,有的七八十岁还在一线奋斗。您怎么看这种差别?
冯叔:关于退休和折腾,我觉得,最牛的,当然是「大闹一场,悄然离去」,这是最牛的。次牛的是「大闹一场,一直闹下去,然后让别人来决定怎么离场」,一直闹下去,这也很牛。
我有一次去体检,我跟医生说,「我坐飞机坐得特别多,一年大概要飞一百六七十次,这样太疲劳了会不会影响身体?」医生说,「不会,一定要适当地疲劳,这样的话身体会特别好。如果天天呆在家里,傻吃饱睡,坐吃等死,身体会更容易变得不好。」医生的这个说法有些特别,但我觉得有道理。
50 岁也好,80 岁也好,状态很重要。一个人的状态怎么样,要看他的社会属性,不只看自然属性。人的社会属性就是跟外界打交道,你需要别人,别人需要你;你做事,别人折腾你也不停地折腾,生命力反而很旺盛。
有一个统计,人寿命的延长,最重要的因素是生活质量和社会性,和社交有关。不做事情就没社会性,就会不开心,就会萎缩。所以我觉得,一个人不管退休没退休,都要不断地做事情,不断地折腾下去。
问:一般来说,创业者都非常的忙。在 2000 年左右的时候,虽然您的事业已经做得很好了,但那时候应该也挺忙的吧,为什么会在那个时候选择去读博士?
冯叔:我对技术的事不大感兴趣,但是我对技术以外的事永远充满好奇心。我对社会、对人有很多好奇心,而且办企业、做生意,说来道去,就是跟人打交道,「世事洞明皆学问,人情练达即文章」,每天都是跟人打交道,跟制度、跟社会打交道。
我在读完硕士以后,因为做生意停下来了,但我对一些事充满了好奇,所以到我觉得时机合适的时候就去社科院读了博士。读了博士以后,还有很多很好奇的事,后来又在新加坡读了一个 mpa。未来可能还会因为对某件事有想法,又去读书。
也就是说,主要是根据喜好,让读书成为为生命加油的一部分。汽车去 4s 店才能跑得远,人的生命也要去 4s 店,给自己的精神充电、滋养。王石用了 10 年时间在英国、美国游学,这两年还要去以色列读书,一直在游学。不以学位为目标,而是在不断地提高自己。
现在的变化特别快,每天有很多新的东西、新的挑战,所以学习是很重要的。我一直学的是人文学科,本科读的经济、硕士读的政治、博士读的法律,读完以后自己就会有一套分析问题的方法,这对做企业、做公益有很大的帮助。我觉得,学习跟吃饭一样,每天都应该有,而不应该拘泥于形式,应该把它作为生命成长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